日期:2023-04-30 16:10:05 来源:新农人观察账号
他年过六旬,投资2700万开始创业养鱼,可是三年后,他价值6000万的鱼苗却集体消失,十几个打捞队,都没找到一条鱼,但他没有放弃寻找,最后成功狂赚一个亿。
(资料图)
那么鱼都去了哪里?他又是怎么找到的呢?本期新农人观察就带你走进何杰秋的致富故事。
何杰秋,62岁,广东人。年轻的时候,跟着朋友一起做了20多年的钢铁生意,但随着这些年,行业红利的消失,他选择急流勇退。
后来,他参加了云南省的农业厅招商引资活动,其中澜沧江小湾水库发展渔业的项目,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当时,他已经年近六旬,从头开始接触这么一个从未涉及过的领域,困难可想而知。再加上,澜沧江水流湍急,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发展水产养殖,但何杰秋心意已决。
他先去到当地考察,发现在两座水电站之间,形成了340公里的小湾养殖区,而且常年水温保持在16-26℃之间。
水域内藻类等浮游生物丰富,水体环境适合多种鱼类生长,他从中看到了无限商机,当即就和有关部门签下了承包合同,揽下了这个项目。
万事俱备,何杰秋准备大干一场,他先是去到云南、广东多地,将市面上的鱼苗全都买光,花了整整1000万,买到了价值6000万的鱼苗,并一口气全部投放到澜沧江里。
其实,这个举动,在周围很多人看来,实在疯狂,但何杰秋自信满满。
因为他知道水底下的浮游生物丰富,足够那些鱼吃,因此他也没有格外喂养,只想着不久后,就可以收获了。
但一年后,他乘船来到澜沧江的时候,却发现,自己看不到一条鱼的影子,后来他拿着工具,试图打捞,但仍旧没有结果,他感到十分震惊,那可是6000万的鱼苗啊。
那么,何杰秋的鱼都去了哪里呢?
当时,附近居民听说了这件事后,和何杰秋说,这个江里有水怪,很大,虽然没见过,但见过很大的水花,这件事越说越扑朔迷离。
何杰秋并不相信,因此他联系了全国十几家打捞队,进行专业打捞,但他没想到,人来了不少,他却一个鱼影都没见到。
他不禁开始相信所谓的水怪吃鱼,但这个江里面,他投放了成千上万的鱼,也总不能一条不剩吧,何杰秋郁闷了很久。
直到后来,一个朋友又向他推荐了一家专业捕捞队,听说有丰富的水库捕捞经验,这让他又看到了希望。
但谁曾想,所谓的专业团队,捕了四个多月,还是没有任何成果,甚至招呼都不打,就悄悄跑了。
这件事对何杰秋打击很大,因为他这些年,光捕鱼都浪费了两三年时间,而且这时,许多合作伙伴也不想再等了,纷纷跑路,连员工也走了大半。
可哪怕如此,何杰秋还是想干下去,功夫不负有心人,就在这山穷水尽之时,一个湖南的大学教授余建波,找到了何杰秋,说自己有办法找到你的鱼。
但你需要提供700万的资金,用于捕鱼,而且还要给8个月的时间,同时你和员工也要听我指挥。
当时,很多人都觉得这人真的靠谱吗,但何杰秋特别信任他,并同意这个方案。
之后,余建波考察了当地的地理环境,告诉何杰秋,你这片水域很深,而之前你由于多次捕捞,把上层的鱼都吓到了江底,那些鱼最深能到水下168米的位置。
但所有捕捞队对多只会撒网到35米左右,所以,你一直没有捕到一条鱼。
何杰秋听到之后,恍然大悟,终于知道自己的鱼是藏了起来,而不是消失了。
既然知道了这些鱼都在哪里,何杰秋一行人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捕鱼活动,但鱼都在那么深的地方,他们要怎么才能将鱼捕上来呢?
何杰秋跟着余建波再次考察了当地的地形条件,自制了一张1500米宽,90米深的超大渔网,将澜沧江江面横向截断。
先将鱼都赶到浅水区,然后再通过渔网列阵,将鱼一网打尽,全部捕捞上来。
当时,几千条鱼全部在浅水区扑腾,鱼跃于江面,场景十分壮观,震撼住了所有人。时隔四五年,这是何杰秋第一次看到自己养大的鱼,高兴地大笑起来。
之后,大家一起捕捞了几个月,收获了480多吨的鱼,这远远超出了何杰秋的预期。
这时,他又面临新的问题,这么多鱼,他要怎么卖出去呢?但很快,何元树的到来,解了他的燃眉之急。
何元树听说小湾区的鱼,肉质好,口感好,第一时间赶了过来,并想要买50吨的鱼,就在这附近弄一个餐馆,这个想法何杰秋也十分看好。
但就在即将签订合约的时候,何元树又反悔了,生意暂时不做了,而且还想找何杰秋借钱。这件事在周围人听起来,都觉得很荒谬,心想,这莫不是骗子吧。
但何杰秋却答应了,甚至在得知何元树是准备种植经济作物,导致资金链中断之后,更是直接以投资的名义,给了何元树五百万。
从此,何杰秋成了农场的最大投资商,赚得盆满钵满不说,还为当地提供几千个就业岗位,备受村民欢迎。
另一边,他的水产生意也越做越好,而且当他的事迹被报道出来后,全国多地的餐馆,主动找上门,和他合作,并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。
后来三年的时间里,他的鱼每年可以达到千吨,正因如此,他狂赚了一个多亿,成为当地有名的水产大户。
看了何杰秋的故事,你有什么想说的呢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,请关注我,为我点赞并转发,你们的每一份鼓励,都将是我做出更好内容的动力。
标签:
上一篇:全球热文:劳动者 向未来
下一篇:最后一页